孕期食補,孕吐食慾不振,營養師推薦喝這四種湯
常常會遇到在懷孕初期(約12週以前)的媽媽們飽受孕吐的困擾,常常食慾不振,導致進食量降低,這階段容易攝取到一些營養密度低且熱量高的加工品,所以更應該注意飲食營養避免營養不足。
媽媽要如何度過孕吐又吃不下的時刻呢?如何養胎不養肉?
營養師提供飲食需注意的重點:
1.減少精緻加工製品及油膩食物的攝取,少量多餐,這些可能增加孕吐不舒服的機率。
2.少量多餐,因孕期變化,體內的賀爾蒙跟著改變,消化及腸道蠕動變慢,容易導致脹氣及嘔吐的不舒服感。
3.避開高油脂烹飪過的食物,除了會延緩胃的排空外,食物停在胃中更容易引起飽脹感,使噁心感上升,建議以清炒、燙、蒸煮、烤的烹飪方式。
4.研究指出攝取天然來源維生素B6有效減少嘔吐感,維生素B6存在於植物及動物中,例如:穀類、各種蛋白質(海鮮、家禽、豬肉、豆類及豆製品)當中。
5.足夠熱量及蛋白質不可或缺,每一階段建議稍有不同,如下圖:
6.維生素跟礦物質更不能少
- 葉酸: 孕期缺乏葉酸,會增加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的風險,建議孕期需補充600IU/天,常見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、豆製品、肝臟等。
- 鐵質: 孕期長期缺鐵,易造成胎兒生長發展遲緩,也容易早產,建議孕期需補充15毫克/天,懷孕後期可補充至45毫克/天,豐富含鐵的食物包括紅肉(豬肉、深綠色蔬菜、豆干、豆腐)等。
- 碘: 孕期缺碘可能造成流產、死胎,新生兒呆小症、智力低下和認知功能發展遲緩,建議孕期需補充200微克碘,平常烹飪時選用加碘鹽;另外,適量攝取碘含量較豐富的天然食物,如海帶及海藻等。
7.正餐之中不建議湯湯水水,因增加腸胃的飽脹感,容易造成噁心,在營養需充足的情況下,餐與餐之間可以喝一些好消化的湯品增加營養的攝取。
那要怎麼準備或是選擇湯品,才能補足足夠的營養呢?這裡提供4道孕期營養可選擇的湯品:
(1)蘿蔔玉米排骨湯:玉米屬於全榖雜糧類,加上紅、白蘿蔔(蔬菜類)及排骨(蛋白質),很適合胃口不佳但又需要營養的媽媽。
(2)薑絲鱸魚湯:做法簡單且富含蛋白質,鱸魚肉質軟嫩好消化,在孕吐不舒服階段能快速補充營養。
(3) 茶樹菇豬軟骨湯:非常推薦孕期當中選擇煲湯,慢火燉煮的湯頭,保留鮮美的風味,促進食慾。茶樹菇營養價值豐富,除了多醣體還富含8種必需胺基酸,使整道湯品營養更完整。
(4) 南北杏鳳梨雞湯:南北杏屬於溫和的藥膳,可潤肺、潤喉,加上牛蒡跟雞腿肉,完整補充營養。
喝湯好處多多但也要提醒各位媽媽們,有些較燥熱及活血的中藥材熬煮的湯品應避免,例如含有乳香、紅花、麻黃、當歸的湯品,以及含有酒精的大補湯、羊肉爐。
孕期孕吐過程,也要注意水分及蔬菜的攝取,減少便秘的發生,適時補充營養湯品,促進食慾外,吸收較快,避免孕吐導致營養不足。
參考資料:
衛福部 孕期手冊 /衛福部 孕期營養超重要 關鍵三寶葉酸、碘、鐵助好孕 /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」第八版